【筆記】黑白暗房基礎班(五):增感與減感

Tin
5 min readApr 12, 2018

--

達蓋爾銀鹽暗房工作室開設的黑白暗房基礎班,此連載將上課的內容做(對我個人)有效的筆記,若真的有興趣,推薦大家去上課。

擴張與壓縮反差 (Push / Pull Processing)

為什麼要增感 / 減感?

  1. 光線不足、ISO 不夠
    室內、活動表演等等,將 ISO400 提高為 ISO1600,快門可以提高 2 檔。
    結果:暗位仍然曝光不足,成像反差大、粒子粗。四區以上,同樣底片亮位數字差異越大。
  2. 增加反差
    例如陰雨天、使用室內窗光等等,用 ISO400 正常拍,卻 push 沖,原本 10 分鐘延長到 12 分鐘。
    結果:整體反差加大,粒子變粗。
  3. 減少反差
    例如大太陽天想要減少反差,最有名的例子是 Ansel Adams,使用 TXP320,用 ISO160 拍,原本要顯影 10 分鐘,只用 8 分鐘。
    結果:暗位細節存在、亮位細節更明顯。

其他特殊效果

  • 提高顯影溫度
    高溫,20–50°C,粒子會非常粗。
  • 使用強效顯影
    高能量顯影,例如拿像只用的 D-72 來顯,稀釋到 1:8,顯影 3 分鐘,粒子就會超粗。
  • 使用化學藥劑破壞底片藥膜
    碳酸鈉(強鹼)100g 加水 500cc,局部或是浸泡,暗位會開始溶解。

暗位決定曝光
亮位決定顯影

底片乳劑分類

  • T 型
    1. Kodak T-MAX 100 (TMX), 400 (TMY), 3200 (TMZ)
    2. IFORD DELTA 100, 400, 3200
    3. FUJI ACROS 100, Presto 400, Superia 1600 (皆已停產)
  • 非 T 型
    其他都是非 T 型

1990 年代 T 型乳劑的發明,讓底片可以達到穩定的高 ISO。

如何透過顯影時間增感?

  • PUSH 1(增感ㄧ格)
    時間增加 20%-30%,原本 10 分鐘,
    12~13 分鐘
    T 型 ~ 非 T 型
  • PUSH 2(增感兩格)
    時間增加 60%-100%,原本 10 分鐘,
    16~20 分鐘
    T 型 ~ 非 T 型

如果只是想擴張反差,增加 10% 左右的時間即可。增感後反差變大,亮位變亮、暗位細節還在,粒子變粗(T 型較穩定)。

介紹攝影師(與增感相關的)

Sebastião Salgado (1944-now)

巴西經濟學博士出身的報導攝影者,“workers” 這本到世界各地拍攝底層工人的工作情形。Salgado 用 TMY (代言人),因為後來太出名柯達贊助所有底片。報導攝影要克服環境的困難,例如在油田拍攝,相機拍沒兩下就掛了,油污太重,就一直換相機,更難想像有人要一輩子在那邊工作;增感到 ios 3200 拍攝隧道開挖。

Obsessions: Tony Ward

by George Pitts, A. D. Coleman

這本時尚攝影集(網路上找不到圖)用增感的方式將裸體拍攝得很像石膏像,情色攝影集用黑白、高對比呈現,瞬間變成藝術了(疑)。

Mario Giacomelli (1925–2000)

官網

Mario Giacomelli 是個可愛的義大利攝影師,自學攝影。傳說中的佛係攝影師:溫度不量、時間不算,顯影到一半有客人來聊天就聊天(?)拍攝義大利農田的系列非常有趣。他自年輕時為排版師、接觸字型與平面設計影響他的作品很深。

Ralph Gibson (1939-now)

官網,攝影集 “Tropism”

Gibson 20 幾歲就出名,作品是「完形心理學」的攝影:讓觀者自己完成形狀。像是這麼高對比的,是 over 兩格拍,增感兩格沖。

荒木経惟 (1940-now)

攝影集《東京死情》
使用碳酸鈉局部溶解底片,拿筆塗之類的。

第四卷

底片:Kodak Double X 拍 ISO400
沖洗:Kodak D-76,1:1,10 分鐘。

第四卷的曲線圖長得蠻怪,6–8 區有點太濃,到 10 區又恢復正常。可是這捲我在沖的時候還蠻愜意的,因為上一捲太濃,這捲在搖晃、時間的掌控應該算是精準才對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