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黑白底片放相

Tin
12 min readSep 17, 2018

--

此文為達蓋爾黑白放大班課程共十堂課的個人筆記。紀錄各種暗房技巧以及課程中提到的攝影師。

老師說練暗房像是學騎腳踏車,學會了,久沒碰不會忘記只會生疏。
我覺得在暗房學到的不只是技術,而是翻轉自己對攝影的認知,以前拍照就是拍完、送沖洗掃描、結束,現在自己把以前的底片放出來,才重新檢視自己的拍攝習慣,並且重新認識底片,放相出來的完成品,從選擇反差號數、選擇紙張、加減光開始,到後續調色處理,可以掌控的變因太多了,才真正認知:以前認為的「自己的風格」其實根本是相館掃描機器的風格,雖然老師在基礎暗房班時就說過了,但是沒有自己操作過真的無感。

暗房技巧多元,首先熟稔各種技巧讓攝影作為自我創作媒材有更多的可能性,再談創建個人 / 專題風格,另外也對閱讀攝影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ㄧ:放大流程

放大機使用

  1. 關燈,開好紅燈、架底片。
  2. 決定構圖、對焦(因為鏡頭距離會影響光的強度,所以構圖要一開始決定好,再測光。
  3. 決定反差號數。0–170m。
  4. 做試條、決定基本秒數、亮位秒數、暗位秒數,想好怎樣檔比較順手。通常是分區域檔會比較順。曝光越短越明亮,時間越長越暗。
  5. 決定曝光時間:想好曝光區域,正式放相。
  6. 定影四分鐘後水洗五分鐘。

反差號數 #0-#5

濾鏡號數越大、反差越大。

  • #0 100Y, 0M
  • #1 50Y, 0M
  • #2 0Y, 0M 中央反差
  • #3 0Y, 45M
  • #4 0Y, 100M
  • #5 0Y, 170M

note: 不同牌相紙,搭配不同濾鏡效果也會不一樣。曝光越不足,越難放。
上放大班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可以回過頭來看自己拍照有什麼需要修正:構圖、曝光、沖片流程等等,因為比起掃描檔,放大出來的照片才是他真正能夠呈現的樣子。

二:加減光基礎

測光要看光源,每一段最亮最暗區,影響到你試條怎麼擺、區段怎樣做,試條之後多做幾次就會掌握他了。

Ansel Adams (好整齊的)放相筆記

老師:「以為 Ansel Adams 很會測光,暗房都不用修嗎?你去看他加減光下巴會掉下來,不只 3 段,13 段都有可能!」

攝影家自己拍放大的照片,會跟隨著美學、人生經驗會改變。所以你自己放照片,就貼牆壁每天看,想想怎樣才是最好的。以放相師來說,從來不會覺得放過滿意的,因為只有拍照的人才知道加光要加多少、減光減多少、整體反差要怎選,才是「最好」。

放相教學

note: 我當天選的這張拍攝時就曝光不足,光圈太小,對焦不是無限遠,有霧,導致我風景照糊糊的,很像沒焦。(也太多失誤)但當時天色很暗,光圈開到 2.8 還是太暗,快門可能 30,所以能做的調整是對焦要注意調到無限遠,光圈 4,太暗再靠暗房對比加大補足。

三:預先曝光、打灰 (flashing)

黑白暗房課程來到第三堂,排除掉前兩堂對機器、藥水不熟悉的手忙腳亂,這週開始可以思考放相出來的成果、如何調整,本週延續加減光教學。

很少放相會用到這樣的技巧,大部分還是靠手動加減光就可以達成,老師說他在處理照片約略只有 20% 會使用到此技巧,大部分是曝光不足、增感很多,亮的地方很死白,例如常常光線不足的報導攝影類。

使用 2 號反差,設定 0.2–0.3 秒一次,對著試條閃七次,例如,閃 7 次 0.3 秒,發現在第四次時開始有灰階,前 3次稱作「潛影」。因為會根據你的鏡頭高度、光圈、相紙等等因素影響,所以打灰前都要做試條,而且你最好要有兩台放大機才好實作。

這邊要注意的是,3 次 0.3 不等於 一次 0.9,因為燈泡電流是由無到有,曲線進行,所以一次 0.9 秒會比 3 次 0.3 秒來的光量多很多。

(左)原本的底掃;(右)放相翻拍
筆記

使用 50M (接近 2 號反差),先 flashing 0.2 兩次,再針對左右方亮部加光、最後再針對下方稍微加光。

比對放相成果與底掃,完全明顯感受掃描器校正的威力,對比與銳利度高到整卷都像是森山大道的風格(黑白對比強烈)、很硬,自己還以為是 kodak double x 效果就是這樣,其實完全不是啊,最後還是要回到你如何沖片、如何選擇反差、相紙與放項程序等等變因。

其實這張不 flashing 也沒關係,加減光好好做,讓店裡面的人有稍微出來,外面的海報細節有出來就 ok,總之絕對不是底掃出來那樣啊,開始質疑之前拍照的人生 🤔

四:漂白 (bleach)

使用氰化鉀(俗稱:赤血塩)10g-100g + 1000 c.c. 水
用鐵把銀粒子溶解,可以用毛筆、棉花棒塗抹,或是整張泡個 30 秒,如果覺得太白,過水後(直到沒有黃黃的),再泡一下定影液,暗位就回來了。
老師說他通常有 5–7% 左右的機率會使用到此技巧。

現在攝影師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拍照、辦展、編書、策展、當評審、還要到學校教課,像以前的攝影師那樣把一件事情做好越來越難了。

課前聊天聊到的,其實各行各業都是ㄧ樣啊(累。

五:調色 (toner)

具有保護作用的保護調色,讓銀粒子趨近於穩定狀態。相紙會因為潮濕、手油脂等等環境因素而酸化變質、泛黃,在定影完、水洗完後,可以利用化學反應穩定它。

sepia 柯達

步驟

  1. 漂白:赤血塩 15g+ 溴化鉀 10g + 水 1000c.c.
    時間:10s-120s 之間,漂白時間越短,改變顏色區域越少,時間越長,深色的地方會樂咖啡。而不同比例的上述元素,會造成不同的咖啡色,又可能趨近金黃。
  2. 調色:硫化鈉 5ga + 水 1000c.c.
    時間:120s
  3. 最後再水洗。可以反覆操作以達到自己要的效果。

sepia 會使得亮位變得更亮,暗位不變,所以曝光時亮位可以稍微灰一點。

speia 15秒,天空原本有就不見了…整體顏色很美

硒調色

硒調色(危險)需要在空氣流通的陽台、頂樓等地方進行。藥水也難取得。使用砷是一種重金屬,會進過接觸、吸入穿透皮膚,留在體內無法代謝,例如:烏腳病。

比例

硒調色液:海波清潔液
1:9 (2 分鐘)
1:19
1:29
1:39
ex: 100cc 硒+3900 海,10分鐘

銀粒子會變成硒化銀,暗位會更暗,所以有時候會需要回去調整曝光時間。

這堂課其他放相,右邊那張我覺得很神,原來左邊有一張「生意興隆」的小海報

六:相紙的分類

沒有寫數字的就是多重號數,不同的面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咖啡色底、金字為 warm tone,好喜歡 ILFORD 的設計!
好喜歡 ILFORD 的設計,多放幾張

ㄧ、基底材質

  1. RC 相紙:塑膠膜,便宜反差大、層次階調少、保存差、唯一優點:化學處理快。
  2. FB 相紙:紙基,銀含量高,顯影定穎時間加倍。

二、表面紋路

  1. 光面
  2. 珍珠面
  3. 絲絨面(布紋
  4. 無光澤面

** note: 無光澤面正反面摸起來ㄧ樣,但是因為藥膜會造成相紙收縮,所以上凹那面為正面。

三、色澤

  1. 標準色調:純白
  2. 暖:warm tone 重新做試條,時間較久
  3. 冷:藍黑(kodak, ilford)、墨綠(agfa)

四、反差號數

  1. 多重
  2. 定號數:曝光時間快,洗尺寸大的省時

FB 相紙顯影流程

定影、水洗、海波不足的話,放久相紙就會有黃斑。

  1. 顯影:2 min
  2. 急制:1 min
  3. 定影:8 min 以上
  4. 預洗:1 min
  5. 海波:4 min
  6. 水洗:15 min

七:事後補色

相紙在定影、水洗完畢之後,可以透過不同色號的墨水將相紙的淺色雜點點掉,FB 相紙才可以做。但是如果是黑色的髒點,就比較難處理。老師那本書的範例是把牙套修掉,神乎其技。

八:加減光 plus

試條之前都是 2, 4, 6, 8, 10s 這樣一格一格,今日老師教一招:

先 4 秒,再 +7 +5 +3 +2 秒,藉由增加前一次總秒數的一半,來達到快速找到正確曝光區域,如果整體時間太長或是太短(落在十幾~二十幾秒之間為比較好調整加減光的時間)可以再調整光圈。

如圖,總秒數為:4, 6, 9, 14, 21。找到可能是 14 為最佳曝光質,再用 14 做附近的加減光。

因為有點難算的關係,試條多做了幾次,但覺得比 2, 4, 6, 8, 10 方便。以後應該也會都用這樣的時間。

另一種加光方法:

採用不同號數來做分區曝光,用較低號數加光,在高反差的底片(例如背光)可以得到暗位夠暗,亮位不失細節。
#4 高反差:暗位
#1 低反差:亮位加光

or 不做加減光,用不同號數測光,分區曝光。
先測暗位 #4 -> 8 秒
再做亮位 #1 -> 6 秒

課堂上提到一款底片:Polaroid T55 竟然可以做到 4*5 相機在拍完後,直接在片匣沖洗、顯影、定影,底片拍立得,後來 Impossible 收購 polaroid 後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要復刻這款底片,最後還是因為缺少關鍵的材料而在募到的錢花完了還是沒有做出來(ref)。可以想像當時這款底片在攝影師扛了 45 相機到一個不容失敗的地方,用他來測試曝光是否正確有多方便,而現在這款底片就算是被做出來了,其實用性也大幅降低。 時代的變遷啊。

介紹攝影師

Max 的課程最值得的部分,每次介紹一種技巧,就會帶我們看以前的攝影師是怎樣運用該技巧的。不只介紹技巧,也介紹他的生平、攝影的脈絡、代表的作品等等。

GELATIN SILVER SESSION―21世紀の銀塩写真

這本一個很有趣的單元是攝影家互相放對方的底片,可以看出不同人放相呈現截然不同的氛微,非常精彩。

Wynn Bullock (1902–1975)

Jeanloup Sieff (1933–2000)

上田義彥 YOSHIHIKO UEDA

作品 (flashing 使用範例)

Paul Strand

Josef Sudek

捷克攝影師。

Tina Ruisinger Faces of Photography

photos

10 women by peter lindbergh

William Eugene Smith

尤金史密斯介紹

我特別喜歡他拍攝鄉村醫生還有日本水俁病的特輯,報導攝影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成就什麼藝術,而是在報導出來之後能夠改變些什麼,而 William Smith 做到這點,他的照片太像電影劇照了,不論是光線、構圖、人們的神情,以至於該議題很容易就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而身為攝影師的他,總是在報導的當地住上很長一段時間,換來周遭人的信任與習慣,而在最後處理照片時也毫不馬乎,甚至可以說是偏執,。

--

--